close
專題製作:熊昌成、廖德修、張國欽、曾文

有此一說,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的「誘因」不夠,使得頂尖球員裹足不前。然而,以目前各項國際賽場邊滿是球探,經典賽更是「大家都在看」的情況之下,就值得有心更上層樓的球員們,好好把握這個秀出自我的好機會。


以美國為例,他們將經典賽定位為大聯盟和職業球員的舞台,採取徵召方式洽詢球星意願;但在8個月前的北京奧運,他們卻是採取類似「募兵」的「try out」方式,讓有意為國爭光的小聯盟或大學球員毛遂自薦,再由選拔委員決定代表隊名單。


沒有誘因誰要毛遂自薦?關鍵就是這個機會可能為你帶來全國性知名度,獲得所屬球團肯定,甚至吸引其他球團的目光,對力爭上游的小聯盟球員來說,仿如打開鯉躍龍門的巧門。


穿上國家隊戰袍出征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考驗球員的抗壓力,還有短期比賽的及時調整及團隊合作,都是講究長期調整與個人表現的小聯盟球賽中,不易見到的特質。但這卻是一個「成熟」球員的必備要件,也是大聯盟球探要盯著各種國際賽會的主因。


大聯盟近年來積極向世界各地求才,也挑走一卡車高中才剛畢業的台灣小將。但這些球員之所以被看上,主要是身體條件等外在素質,而非心理素質。把握國際賽自我磨練也好,當作吸引更多目光的機會也罷,即使沒有國光體育獎章或解除兵役等利多,也有奮力一搏的絕佳誘因。


此外,大聯盟一手打造的經典賽,在場場直播的宣傳下,更是球員秀出自我的最佳舞台。尤其對手均為各國頂尖球星,加分效果更不在話下。


其實,豈止旅外小將要把握經典賽等國際賽機會,中職球星何嘗不是如此?倪福德就是最佳案例。中職球星此次因為各種因素,投入經典賽的程度不如預期,是否也暴露出多數球員故步自封、欠缺向上提升企圖心的危機呢?



【CT】兵役解套 徵召防線崩潰

如果說「鋒炮」陳金鋒是旅外球員的先驅者,2000年北體院為王建民設立的「交換學生」模式,不啻為旅外打開大門。棒協不相信國內職棒的環境與能力,寧願把球員送到美日球團受訓,需要時再徵召回中華隊效力,而手上握有的「法寶」就是兵役制度。


而這套制度的確有效,這些年來,中華隊曾經勇奪杜哈亞運金牌、兩次打進奧運,洲際盃也拿過第3名。不過論功行賞後,隨著球員的兵役束縛紛紛解套,仿如斷了線的風箏,為了個人前途,層級較高者越不可能回國效力,棒協也開始嘗到苦果。


尤其目前的服役期限已不足一年,將來只會更短,日前政府相關部門還表示,數年後有可能實施完全的「募兵制」。這等於宣告,棒協的最後防線只有趨於瓦解一途。


這種情況下,除了在簽約時設法明文約束球團與球員以外,只有憑藉「道德力量」了。像本屆經典賽美國隊的隊長吉特、去年美聯MVP紅襪隊的派卓亞都說,穿上國家隊制服是一種無上的榮耀。連大聯盟的球星都這樣想,應該值得同樣在美國職棒奮鬥的我國小將效法吧?


許多國人對這次經典賽中華隊不諒解,除了成績不佳,還有球員缺乏進取心與榮譽感。中華隊想要改頭換面,當球員們接受徵召、換上國家隊球衣後,就得從「態度」做起。要像當年的老國手一樣,把進入中華隊當成無上光榮!尤其部分年輕旅外球員,別再一副輸贏都無所謂的模樣了。



【CT】統一事權 棒協、中職要有共識

中華隊兵敗經典賽後在國內掀起偌大檢討聲浪,到底中華棒協與中華職棒聯盟誰該負最大責任?棒協將矛頭指向職棒沒有全力配合球員徵召,中華職棒則喊冤說除了健康有疑慮的球員外,中華隊要的那一個沒放?兩造都在互踢皮球,沒有勇氣承擔所有敗戰的責任。


中華隊長期以來都是由棒協負責組隊,徵召球員通常優先鎖定旅外大咖級球星,像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陳鏞基、陳偉殷等人,然後是中華職棒各隊菁英,再搭配少數業餘成棒球員。但從01年台北世界盃以來,中華職棒球員在各項國際大賽一直是中華隊的主要兵源,中職的配合程度,的確可以左右戰績。


然而,中職是否有義務無條件接受中華隊徵召,首先要界定清楚。在中職的認知上,職棒本身的責任只是對所屬球團負責,打好球季中的比賽,沒有規定一定要配合中華隊的各項國際賽會,過去是為了爭取國家榮譽才派兵加入中華隊,也因中職與棒協對「借將」與「徵召」的認知不同,以致每逢國際賽組隊便出現對立摩擦。


棒協長久以來始終掌握所有國際賽主導權,中職往往在憂心輿論、球迷壓力下只能配合;若「配合度」不高,或不放身體微恙的A咖球員,進而像本屆經典賽慘敗,便成為各方攻訐箭靶,令職棒球團、球員深覺不公。


棒球界現在該檢討的,不是那一方要負較大的責任,而是思考未來該如何分工合作,或分層負責、或統一事權,如此,才不會再有「誰不支持」、「誰該負責」的聲音。



【2009/3/14 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