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18分錄取 父母:不可能去念

【聯合報╱記者林玉文、段鴻裕/苗栗縣報導】

以最低分錄取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的陳姓學生,學校表達歡迎他入學,但他的父母不領情,表示寧願兒子重考或是留在家鄉念附近的學校,半工半讀也好,「不可能去念(稻江)」,也「不准他去念」。


陳姓同學昨天不在家,他母親對記者登門採訪,臉色一沈說「這有什麼好寫,人家心情已經很不好、很不舒服了!」


她表示,兒子已決定重考,並到新竹市補習班報名上課,好好再衝刺一年。後來又改口說,兒子已到工廠打工,要加班,不知何時回家。


對稻江歡迎陳姓學生就讀,會好好輔導栽培,陳姓學生的母親反而責怪稻江,「分數那麼低怎麼也讓人錄取」,「又不是很好的學校,而且離家那麼遠,不管學校開出什麼條件,都不可能去念」。


她說,兒子在校成績、資質並不算差,不過考試時表現失常,聽兒子說是被倒扣分數太多,接到成績單她也嚇一大跳。因為考得不理想,本來沒打算填志願,後來是想「多個填志願的經驗也好」,才把志願卡交出,根本沒想到會錄取。


陳姓學生的母親還抱怨,現在什麼多元入學很糟糕,「成績那麼差也能上」,她認為應該達到起碼的分數,否則素質不是很好,念了又有什麼用,何況現在大學生滿街都是,大學畢業又怎麼樣,「最好恢復聯考」。


陳姓學生就讀苗栗一所私立綜合高中,他的導師表示,大考後,未再接獲陳姓學生的電話或連繫,不便對在校學業成績或大考成績表示任何意見。


該校的一名主任則認為,大學入學有四十餘種錄取方法,最少的計算三科成績,最多的併計六科成績,因此必須考量稻江學院錄取學生的成績計算方式,不能只以公布的成績,就認定這名學生只考十八分,這是不公平的算法。



無辜的18分 有錯的教改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錦弘】

平均一科不到三分就有大學念,是昨天最熱門的話題。考十八分的學生、稻江管理學院,無辜地成為「代罪羔羊」。學校當然想招到更好學生、考生更想有好成績,他們並沒錯,錯的是政府和制度。


政府不該這麼缺乏遠見,未預見出生率快速下降,就一下子開放新設這麼多大學;讀了十八年,平均一科只能考二點八分,更是對教育部當頭棒喝,想推動十二年國教,先改善教學品質再說。


教改推動十多年,空有理想,失之躁進,缺乏事前周延規畫、研究,邊做邊錯,邊錯邊改,最後留下一堆爛帳,沒人負責。


當初教改會主張廣設大學,無非希望提升人力素質,減輕升學壓力,但落實到政策,卻忽略應增招辦學佳、學費低的國立大學招生容量,才能減輕學生升學、經濟壓力。


結果新設的大多是高學費的私立大學,缺乏辦學資源及口碑,校方再努力,也難招到前段學生,大家還是拚命補習,擠向台、清、交、成、政大等名校,升學壓力不減。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主政者,似乎完全沒預見未來出生率可能下降,一下子開放那麼多大學,敵不過飛快而來的少子化效應,十幾年後招生人數遠多於出生人數,後段私校再認真,也難逃倒閉命運,教育部再回過頭要訂錄取門檻、退場機制,已緩不濟急,這種政策一般人都想得出來,要部長何用?


人人都能讀大學,只要教得好、畢業有工作,當然是好事,儘管一科只有三分,並不代表學生以後就學不好、學校就教不好,一切事在人為。教育部當務之急,就是確保學校教學品質,讓這些繳更多學費的後段弱勢生改頭換面,才是最好補救之道。



稻江在校學生:拜託寧缺勿濫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薛荷玉/嘉義縣、台北連線報導】

稻江學院校長黃韶顏昨天說,她的辦學理念是希望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如果用入學成績高低分來評估學生的未來成就,對孩子們並不公平。


黃韶顏表示,她會親自打電話給陳姓學生和家長,甚至派員到陳姓學生家裡拜訪,希望他們多考慮一下到學校報到就讀,學校會用心輔導。


稻江網站這兩天也是討論熱烈。資科系許多學生心情複雜,有人先是在該系網站討論區罵學校師資、設備不好,丟臉到想找個洞鑽進去;但也有學生列出考上中央大學光電工程所及成大電電腦通訊所博士班的學長名單,證明稻江絕非爛學校。


有同學說,聽到消息簡直傻眼,「我耳朵聽錯了嗎?」還拜託學校不要「雜七雜八都收」,要寧缺勿濫。



李遠哲:道德 筆試得出嗎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指考十八分就能進大學,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說,該思考的是如果英文、國文都不會的學生,為什麼還能從高中畢業,是他的能力不能用筆試測出來嗎?還是高中根本沒教好。


李遠哲認為,台灣的高中教育在抹殺創造力。他指出,台灣教育只教學生如何考試,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探索事情,許多高中很優秀的學生,還是去補習班,為了考醫學院準備;許多很有創意的小學生,到高中就漸漸喪失創造力。


李遠哲說,設大學教育部是要把關沒錯,但很多都是政治因素,立委都說家鄉要大學,不通過就要刪預算,這不能全怪教育部。


他說,高中畢業生百分之百進大學,沒有什麼錯,一個社會裡,能接受的教育水準愈高,社會也會愈進步,只是台灣的教育,沒有檢驗制度,也沒有補救制度。


他強調,大學的數目很多不是壞事,但大學要分類,有研究型大學,有藝術與餐飲大學,多不是重點,而是要問學校有沒有辦學的理念。他強調,不要每一個事情出問題,就指責教改失敗。


李遠哲說,大家非常不願意改變用筆試的方式選擇人才,進高中大學都是筆試。企業界說希望培養有想像力、創造力,身心健康,善溝通合作,還有領導能力的人,但討論到最後還是筆試最公平。他反問,「這是我們要的嗎?有道德的人是筆試得出來的嗎?筆試也不能測驗出腦筋裡有多少東西。」


【2007/08/1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