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舒媚/專訪

台灣的國球怎麼救?各界急著找藥方時,被譽為「總教練中的總教練」的林華韋,提出過去八年時間「密練」搶救台灣棒球的「武林祕笈」;他強調,台灣棒球問題的解決不能求速,要從基礎救起,當務之急在建構從國小到高中的棒運金字塔以及選手資料庫,讓棒球運動動起來。


林華韋除了中華隊國手實戰經驗,還擁有台、日碩博士學歷,並於一九九○至二○○一年擔任國家教練長達十二年,二○○六年第一屆經典賽再掌兵符;他從二○○一年就開始著手「我國棒球紮根計畫」,原是希望在退休前將台灣的棒球環境整備起來,沒想到定稿前遇上此次中華棒球兵敗經典賽。


搶救關鍵在高中棒球


林華韋說,大家都在想有沒有什麼「立即有效」的方法,但台灣棒球問題的解決不能求速,要從基礎救起。搶救棒球要從高中棒球著手,因為那是一個球員能否發展成專業、成功球員的關鍵年齡。「我國棒球紮根計畫」認為,每個縣市該至少要有一所棒球訓練學校;每一所高中之下,需要有兩個棒球國中;以此類推,基層至少得有四所棒球小學。


林華韋分析,以此建構的「金字塔」型棒球,一個縣市至少有七支球隊要打球,球隊練球需要球場,就要去普查球場的需求、土地的維護,由球場開始,棒球就可以動起來。


接著,球隊的訓練需要教練,那就需要教練的培訓;球隊與學校以及地方教育局處,公私資源說不定能因此激盪出新的結合;當各縣市有球隊後,可以進行區域聯盟的規畫,例如,中彰投可以是一個聯盟,通車的往返在一個半鐘頭內,可以減少舟車勞頓的干擾;有了區域聯盟後,就要大量的裁判;接著,地方棒球委員會與學生棒球聯盟的地方小組就可以強化。


規畫區域聯盟推棒運


有了球員、裁判、教練後,還可以從地方開始建立資料庫。林華韋表示,二○○一年世界盃竄起的王牌投手張誌家,後來到了日本被操壞,台灣棒壇一度不惜血本要動用運動科學把他搶救回來,但四處找了張誌家在台灣最顛峰時的肌力數據,想要依樣畫葫蘆「打造」一個昔日的張誌家,卻怎麼都找不到他的數字。台灣棒壇束手無策,只好讓他去美國搶救,救是救回來了,卻再也不是當年的張誌家。張誌家的血淋淋案例,凸顯未建立本土棒球資料庫的遺憾。


【2009/3/11 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