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台北報導】
曾智偵和洪一中都曾以四十歲高齡,披上中華隊戰袍,這其實正顯示國內捕手銜接斷層早已嚴重,基層要找好選手培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大家都想當「王建民」。
葉君璋 快四十歲還在蹲
捕手荒的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否則興農牛隊捕手葉君璋,不會到了三十七歲還是今年經典賽徵召重點目標,中華隊總教練葉志仙便不諱言,「捕手短缺確實是長期以來的問題」。
台灣不缺好投手、好野手,但能贏得教練信任的捕手卻很難尋,捕手出身的熊隊總教練洪一中就有深刻感觸,「思路清晰、反應迅速的要件,是與生俱來的,後天很難練成」。
要出頭 腦袋靈光勝技術
捕手要練到「出師」,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於腦袋的靈活,只要有這個先決條件,成功機率就已經超過一半。
但力行國小少棒隊總教練張振楠說:「聰明的小朋友都想當投手,家長觀念也是這樣。」基層教練不是不知道要找什麼選手培育,而是「阻礙」太多。
很現實 投手機會比較多
張誌家以前在力行少棒隊就當過捕手,因為腦筋動得快,但也正因阿家夠聰明,升上青少棒、青棒後,很自然的就往投手丘發展,「這是現實問題,投手機會就是夠多」。
張振楠不敢想像,如果張誌家一直蹲捕,「日後不知道有沒有去日本職棒打球的機會」。
基層找球員練捕手原本就困難,台中高農總教練李明益說:「尤其王建民在大聯盟越投越好之後,球員練捕的意願就越來越低。」
張振楠曾經看上好幾個天資聰穎的小朋友,想遊說他們練捕手,但只要家長說,「這樣就沒有跟隨王建民、去美國發展的機會了」,就讓他打消念頭。
聚光燈 永遠打在投手丘
當捕手也不如站在投手丘上那麼風光,中華隊培訓捕手林琨笙就說:「打贏比賽,很少人會讚賞捕手,更別提MVP、功臣,而且是戴著面具蹲在那裡,容易被忽略。」
家長希望小孩子出人頭地、球員則習於享受歡呼,但捕手很難練出名,只能當「幕後英雄」,這也難怪基層叫苦連天了。
這是環境觀念的問題,教練無力改變,除非讓球員、家長看到「希望」,否則台灣捕手永遠都不夠用,每一年的中華隊,都要傷透腦筋。
【CT】洪一中:捕手一擋十 這就是難度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台北報導】
除了捕手之外,球場上的球員,只要專心面對一個對手、處理一顆球就行,前中華隊「鐵捕」、現任熊隊總教練洪一中說:「捕手至少得同時面對十個人,這就是難度。」
一九七六年洪一中首度當選國手(世界青少棒賽),但直到二○○二年的釜山亞運,他都得披上中華隊戰袍蹲捕,「捕手荒」的問題,洪總感受最深刻。
捕手「難產」,洪一中最能體會,他說,「阻殺、臂力、擋球等技術都可以靠後天補強,唯獨腦力是天生的。」
捕手在比賽中負擔的最多,「必須準確接受指令,協助配球、指揮野手移動、觀察打者、注意跑者」,洪一中認為,「如果腦袋不清楚,根本無法同時運作」。
所以每一支球隊主戰捕手的替代性很低,因為訓練多樣,能同時兼顧的好手不多,教練只能相信最棒、最好的捕手,「人數原本就少,人才比例自然就低」。
練捕球員不多,競爭就不大,因此更難進步,「久了斷層就出現」,這不光是中華隊的問題,所有棒球隊幾乎都有同樣的困擾。
【CT】心靈捕手 安慰投手情緒
【聯合報╱記者藍宗標/台北報導】
中華職棒最資深的捕手陳瑞昌,從小六蹲捕至今已廿三年,他認為好捕手的要件,除了個性沈穩,還要能搭配不同投手時,個性不能太主觀,這些全是心理層面的問題。
陳瑞昌在中職十三季出賽九百零一場,他說:「日職名捕古田敦也的自傳對我影響很深;捕手個性不能急,否則比賽節奏會被投手拉著走,對戰局產生壞影響。」
陳瑞昌還說:「不能等到比賽開始才思考,賽前就得模擬情境,不然開打後一碰到陳金鋒就腳軟了!」
陳瑞昌深知投捕協調不好的下場,就是雙方摩擦衝突,進而影響勝敗,「投手有時碰到大場面會怯場,必須幫助他,會不會贏球,全看捕手能否提升戰力。」陳瑞昌強調,好捕手不只場上搭配投手,平常就要在心理上引導他,這是很重要的事。
【CT】阿鈣:多虧捕手 壞球接成好球
【聯合報╱記者藍宗標/台北報導】
加入兄弟象隊四年,「阿鈣」廖于誠從最初一勝難求,到去年成為年度防禦率王,除了對自己要求嚴格,也認為捕手的功能很重要,他說:「一個好捕手除了會配球外,接球更是學問,最漂亮是把壞球接成好球。」
廖于誠前年四勝,去年十一勝,以防禦率二點三一稱霸中職,他認為捕手若能把壞球接成好球,就是球進本壘那一瞬間,靠手套移動位置,把可能是壞球讓主審判成好球,對投手信心很有幫助。他說:「郭一峰是我搭配過接球最漂亮的捕手。」
「阿鈣」認為,好捕手對投手的幫助,甚至賽前在牛棚練投就可感覺出來,有時調整狀況不好,只要捕手接球「砰砰叫」,就可讓投手充滿自信。
【CT】球探挑捕手 打擊不能弱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台北報導】
專業球探挑選捕手自有一套標準,過去「防守」占了極大比重,但近年大聯盟有「攻優於守」的趨勢出現,捕手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打擊戰力,才有辦法生存。
球探看捕手的重點大同小異,「防守」通常是優先考量,洋基球探KEN表示,「防守」的含意很廣,觀察重點在於協調溝通能力,戰術指揮、配球表現都囊括在內。
而捕手最著重的「阻殺率」,則是「防守」和「傳球」的綜合評價,KEN指出,過去這兩個項目的評價比重幾乎超過一半,「只要防守、傳球都夠搶眼,我們就會想辦法簽下」。
但近年大聯盟有越來越多的捕手打擊出色,也讓球探看捕手的角度產生變化,「單純靠防守,已經不能和其他好手競爭,」KEN說:「要想生存久一點,絕對要有打擊。」
KEN進一步解釋,捕手的打擊不見得要「大棒」,但至少具備棒序五到六棒的水準,「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能排在第九棒」,他認為,「即使只是助攻,也會有加分作用」。
KEN以印地安人隊台灣球員陳俊秀為例,球團之所以看上他,打擊應該是關鍵,「因為陳俊秀轉練捕手不久,靈活度還有進步空間,只要打擊能力不減弱,就有競爭的基本條件」。
至於腦袋清楚、領導特質等技術外的考量,KEN認為得從日常生活看起,「必須持續觀察才能決定要不要投資」,如果光有技術,欠缺這些特質,國外球團通常興致不高。
【2009/01/04 聯合報】
曾智偵和洪一中都曾以四十歲高齡,披上中華隊戰袍,這其實正顯示國內捕手銜接斷層早已嚴重,基層要找好選手培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大家都想當「王建民」。
葉君璋 快四十歲還在蹲
捕手荒的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否則興農牛隊捕手葉君璋,不會到了三十七歲還是今年經典賽徵召重點目標,中華隊總教練葉志仙便不諱言,「捕手短缺確實是長期以來的問題」。
台灣不缺好投手、好野手,但能贏得教練信任的捕手卻很難尋,捕手出身的熊隊總教練洪一中就有深刻感觸,「思路清晰、反應迅速的要件,是與生俱來的,後天很難練成」。
要出頭 腦袋靈光勝技術
捕手要練到「出師」,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於腦袋的靈活,只要有這個先決條件,成功機率就已經超過一半。
但力行國小少棒隊總教練張振楠說:「聰明的小朋友都想當投手,家長觀念也是這樣。」基層教練不是不知道要找什麼選手培育,而是「阻礙」太多。
很現實 投手機會比較多
張誌家以前在力行少棒隊就當過捕手,因為腦筋動得快,但也正因阿家夠聰明,升上青少棒、青棒後,很自然的就往投手丘發展,「這是現實問題,投手機會就是夠多」。
張振楠不敢想像,如果張誌家一直蹲捕,「日後不知道有沒有去日本職棒打球的機會」。
基層找球員練捕手原本就困難,台中高農總教練李明益說:「尤其王建民在大聯盟越投越好之後,球員練捕的意願就越來越低。」
張振楠曾經看上好幾個天資聰穎的小朋友,想遊說他們練捕手,但只要家長說,「這樣就沒有跟隨王建民、去美國發展的機會了」,就讓他打消念頭。
聚光燈 永遠打在投手丘
當捕手也不如站在投手丘上那麼風光,中華隊培訓捕手林琨笙就說:「打贏比賽,很少人會讚賞捕手,更別提MVP、功臣,而且是戴著面具蹲在那裡,容易被忽略。」
家長希望小孩子出人頭地、球員則習於享受歡呼,但捕手很難練出名,只能當「幕後英雄」,這也難怪基層叫苦連天了。
這是環境觀念的問題,教練無力改變,除非讓球員、家長看到「希望」,否則台灣捕手永遠都不夠用,每一年的中華隊,都要傷透腦筋。
【CT】洪一中:捕手一擋十 這就是難度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台北報導】
除了捕手之外,球場上的球員,只要專心面對一個對手、處理一顆球就行,前中華隊「鐵捕」、現任熊隊總教練洪一中說:「捕手至少得同時面對十個人,這就是難度。」
一九七六年洪一中首度當選國手(世界青少棒賽),但直到二○○二年的釜山亞運,他都得披上中華隊戰袍蹲捕,「捕手荒」的問題,洪總感受最深刻。
捕手「難產」,洪一中最能體會,他說,「阻殺、臂力、擋球等技術都可以靠後天補強,唯獨腦力是天生的。」
捕手在比賽中負擔的最多,「必須準確接受指令,協助配球、指揮野手移動、觀察打者、注意跑者」,洪一中認為,「如果腦袋不清楚,根本無法同時運作」。
所以每一支球隊主戰捕手的替代性很低,因為訓練多樣,能同時兼顧的好手不多,教練只能相信最棒、最好的捕手,「人數原本就少,人才比例自然就低」。
練捕球員不多,競爭就不大,因此更難進步,「久了斷層就出現」,這不光是中華隊的問題,所有棒球隊幾乎都有同樣的困擾。
【CT】心靈捕手 安慰投手情緒
【聯合報╱記者藍宗標/台北報導】
中華職棒最資深的捕手陳瑞昌,從小六蹲捕至今已廿三年,他認為好捕手的要件,除了個性沈穩,還要能搭配不同投手時,個性不能太主觀,這些全是心理層面的問題。
陳瑞昌在中職十三季出賽九百零一場,他說:「日職名捕古田敦也的自傳對我影響很深;捕手個性不能急,否則比賽節奏會被投手拉著走,對戰局產生壞影響。」
陳瑞昌還說:「不能等到比賽開始才思考,賽前就得模擬情境,不然開打後一碰到陳金鋒就腳軟了!」
陳瑞昌深知投捕協調不好的下場,就是雙方摩擦衝突,進而影響勝敗,「投手有時碰到大場面會怯場,必須幫助他,會不會贏球,全看捕手能否提升戰力。」陳瑞昌強調,好捕手不只場上搭配投手,平常就要在心理上引導他,這是很重要的事。
【CT】阿鈣:多虧捕手 壞球接成好球
【聯合報╱記者藍宗標/台北報導】
加入兄弟象隊四年,「阿鈣」廖于誠從最初一勝難求,到去年成為年度防禦率王,除了對自己要求嚴格,也認為捕手的功能很重要,他說:「一個好捕手除了會配球外,接球更是學問,最漂亮是把壞球接成好球。」
廖于誠前年四勝,去年十一勝,以防禦率二點三一稱霸中職,他認為捕手若能把壞球接成好球,就是球進本壘那一瞬間,靠手套移動位置,把可能是壞球讓主審判成好球,對投手信心很有幫助。他說:「郭一峰是我搭配過接球最漂亮的捕手。」
「阿鈣」認為,好捕手對投手的幫助,甚至賽前在牛棚練投就可感覺出來,有時調整狀況不好,只要捕手接球「砰砰叫」,就可讓投手充滿自信。
【CT】球探挑捕手 打擊不能弱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台北報導】
專業球探挑選捕手自有一套標準,過去「防守」占了極大比重,但近年大聯盟有「攻優於守」的趨勢出現,捕手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打擊戰力,才有辦法生存。
球探看捕手的重點大同小異,「防守」通常是優先考量,洋基球探KEN表示,「防守」的含意很廣,觀察重點在於協調溝通能力,戰術指揮、配球表現都囊括在內。
而捕手最著重的「阻殺率」,則是「防守」和「傳球」的綜合評價,KEN指出,過去這兩個項目的評價比重幾乎超過一半,「只要防守、傳球都夠搶眼,我們就會想辦法簽下」。
但近年大聯盟有越來越多的捕手打擊出色,也讓球探看捕手的角度產生變化,「單純靠防守,已經不能和其他好手競爭,」KEN說:「要想生存久一點,絕對要有打擊。」
KEN進一步解釋,捕手的打擊不見得要「大棒」,但至少具備棒序五到六棒的水準,「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能排在第九棒」,他認為,「即使只是助攻,也會有加分作用」。
KEN以印地安人隊台灣球員陳俊秀為例,球團之所以看上他,打擊應該是關鍵,「因為陳俊秀轉練捕手不久,靈活度還有進步空間,只要打擊能力不減弱,就有競爭的基本條件」。
至於腦袋清楚、領導特質等技術外的考量,KEN認為得從日常生活看起,「必須持續觀察才能決定要不要投資」,如果光有技術,欠缺這些特質,國外球團通常興致不高。
【2009/01/04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