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起來就聽到我媽在說「這樣乾脆不要唸大學算了」,
我以為是在說誰,原來是報紙上刊載這篇新聞:
【新聞】大學畢業學分 128降為100

我一聽也挺傻眼ㄉ,不是才在被批評大學「好進難退」
關於提昇大學生ㄉ學力,需要改進ㄉ地方還很多,
怎麼又會有這麼扯ㄉ政策要執行,這下子學力不就更低落了嗎?

新聞ㄉ內容中有一些真ㄉ讓人看到吐血,
光是一開始ㄉ「仿美」,就讓我覺得這只是個東施效顰ㄉ亂來政策。

那些所謂ㄉ教育專家、中研院院士,大多都是去美國唸過書ㄉ吧!
會想要一切向美國看齊,倒也是可以理解ㄉ,
只不過不是每個政策都適合台灣,要仔細篩選,
而且常常我們只學到表面,再好ㄉ政策都流於形式。

舉個例子來說,像我就曾聽有人說過:
通識教育是大學生增加一般教養ㄉ課程,
在美國很重視這個部分,所以台灣也應當加強通識課ㄉ比重。

但實際上,通識課多年來ㄉ地位都沒有變,
大家都把這些課當作營養學分,根本不被重視。
哪天如果真ㄉ因此加強通識課比率,卻不改善現有ㄉ對通識課ㄉ態度,
只不過是平白多了幾堂營養學分,大學是不是更好混了呢?!

留美ㄉ人要一昧ㄉ跟隨美國ㄉ腳步,那我也要為日本說說話:
我倒是覺得仿美不如仿日,像我當年在日本選課ㄉ時候,
課程分成老師講課形式ㄉ「講義」&分組報告形式ㄉ「演習」,
再由學校規定「講義」和「演習」ㄉ學分比例,
這樣子就不會有修課不平衡ㄉ現象。

在我看來,把課分成「講義」和「演習」很好,
上課前就可以知道哪些課必須要參與討論,多少有點心理準備。
畢竟我們東方人很不喜歡在課堂上發言,
用「演習」兩個字逼我們不得不積極表示意見,否則會被當。

接著報導中提到了降低畢業學分「可改善學生隨便選課、硬湊學分」,
這個部分應該就是產生這個議題ㄉ主因吧!
但我一點都不認同「課程內容可以更有深度」這句話,
相反ㄉ,時間數一下子少了這麼多,會讓課程上ㄉ更趕吧!

像日文系這種沒有先行知識,需要從頭教起ㄉ科系,
至少有兩年要做「打地基」ㄉ工作,一切從基礎開始,
現在規定ㄉ學分數,都覺得不太夠了,
現在還可能要減少學分,感覺上就是強人所難。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認為最辛苦ㄉ一段期間是大三,
大一、大二兩年上ㄉ是基礎,升上大三整個程度提高了好幾倍,
這種現象目前ㄉ大學生應該更嚴重吧!
感覺上現在安排ㄉ課程,都需要再做一些連結上ㄉ補強,
基礎都不穩了,更別提上課有沒有深度吧!

畢竟很多課不像中研院院士所說ㄉ,
「學生在每個學分上至少得花三小時,去收集資料、讀書及討論激盪」
這些偉大ㄉ居高位者&研究人員,真ㄉ看到了全部ㄉ情形嗎?

很多學生連基本ㄉ預習、複習都沒辦法做到了,
總是要到考試時才臨時抱佛腳ㄉ準備,搞不好連10分鐘都不到,
誇張ㄉ話,甚至於在前一堂課上課才在做地下工作,
別說課後花3小時了,就連上課時都沒在聽吧!

用最單純ㄉ方式來想,100學分也就是一年25學分,
一學期平均12~13學分,集中起來上ㄉ話兩天就上完了,
那剩下來ㄉ時間大學生會好好ㄉ去唸書嗎?光是想就覺得不太可能。
降低畢業學分是不是讓學生有更多ㄉ時間去玩、去打工呢?
教育部ㄉ人到底有沒有顧慮到這一點呢?

大學是自我學習ㄉ地方,不能完全ㄉ靠老師上課,
但現在ㄉ大學生似乎越來越做不到這一點,
為了提升效率,大學老師有時必須像小學老師ㄧ樣盯著學生才行。
現在又減少學分數,老師更管不到學生了,
這樣子不是減輕負擔,是越來越好混吧!

報導中一再強調ㄉ「教學品質」,該如何提升有很多方法,
而不是先將學習時數降低後,其他ㄉ一切再說吧!
配套措施要先做好,像是要減少ㄉ學分數是哪些科目,
如果全部都由專業科目來負擔ㄉ話,要好好ㄉ來研擬一下對策,
哪些課可以減少,而這部份要如何用別ㄉ課去彌補。

還有就是公不公平ㄉ問題,一旦執行各科系不同ㄉ畢業學分,
一定會引發上課時間數不同卻要繳一樣學費ㄉ爭議,
到時候會不會又為了平息糾紛而強制各系一定要降低學分數呢?
到頭來就失去了「各科系彈性決定學分數」ㄉ美意。

18分就可以考上大學、幾乎是0ㄉ退學率,
現在又提出要降低畢業學分,大學越來越沒有應有ㄉ高水準,
再這樣下去,搞不好哪天台灣ㄉ大學學歷都不會被其他國家認同,
這實在是個令人憂心ㄉ情形。

28個學分可以上很多課,
究竟少了這些課,是救了大學生還是害了大學生?
這樣ㄉ決策,實在是太欠考慮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