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蕭西君、攝影◎李健豐

18分就能考上大學,令台灣的「教改奇蹟」再添一樁。這群基本程度奇差、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為大學生態帶來何種浩劫?


10幾年前,大學被視為一道「窄門」,錄取率不到30%;而今年,大學錄取率高達96.28%,加權總分只要有18分就可以念大學,現在的考生不但不用擔心沒有學校念,反倒是學校要害怕招收不到學生。


教育部的統計也證明了這個論點。96學年度,大專院校數已經由10年前的78所,增加到164所。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今年大學考試共計有35校系未足額錄取522人,連台大都未必能夠百分百招滿學生。


在政府一縣市一大學的教育政策之下,原本標榜菁英主義的大學,轉眼間變成了人人都可以註冊的普及式教育,大學也因為量變而悄悄的產生質變。



學生素質有如溜滑梯


最明顯的改變,出現在學生素質與學習態度上。


現在的大學可以簡單區分為幾個類別:一般的公私立大學、專科或技術學院升等改制的大學或科技大學、以及師範院校改制的教育大學。


排名遙遙領先的傳統國立大學,如台、成、清、交等校,依然招收到資質最優秀的一批學生,但是,中段以後的私立大學、教育大學與科技大學,學生的素質大不如前。


以北部一所私立大學資管系為例,在全國67個資管系當中,排名為第28名。早期錄取率只有20%的年代,該校資管系的分數落點落在前25~30%的大考學生群組,但是今年的落點,卻降到了前45%的學生群組中。


師範院校改制的教育大學也出現同樣現象。中南部一所偏遠地區的教育大學,近幾年來,每年錄取分數都降低50~60分左右,到了今年,考生錄取分數已經比3年前減少了150~180分。


大學教授們很明顯感受到學生的程度下降。目前任教於私立大學文學院,已經教書近10年的張老師指出,「現在國立大學學生的中文程度,大概等同於10年前的私立大學學生。」


她舉例,以前教「大一國文」時,即使是私立大學材料系、建築系等非中文本科系的學生,都有基本的高中國文水準。問他們「春秋五霸」有哪幾位?頂多漏掉一個人名;現在的私立大學學生,一班卻只有兩、三個人答得出來,其他人只說:「不知道」。


程度奇差 老師啼笑皆非


在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教授財經法的王老師,則遇過一個令她啼笑皆非的例子。有一名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主動跟她約了時間要問問題。她又驚又喜,抱著滿腔的熱情想要指導學生。沒想到,學生拿了《公司法》過來,開口卻問:「老師,法條上面寫『非』如何,『不得』如何是什麼意思?」原來,學生不只是看不懂法條,根本連中文都不解其意。


大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組織能力,也與過去出現極大的落差。上課時,經常都是眼神渙散,老師問問題,多半沒有人主動回答,點到名了,也常是詞不達意,只會回答「是」或「不是」。


在科技大學生物系任教的許老師發現,學生在考試時,很難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即使是大四的學生,考試考簡答題,多數人還是一句話只能寫到一半,意思就中止了。「他們沒辦法從逗點寫到完整的句點,連寫情書都有困難!」他半開玩笑的說。



老師想放水 依然沒救!


學生的理解力不足、素質變差,但是,多數老師仍秉持有教無類的心態,致力於改變教學方式,舉例而言,他們知道現在的學生不喜歡文字閱讀,習於影像式學習,因此改用投影片或圖檔來進行解說。可惜,老師的美意就像泥牛入海,一點也起不了作用。許多中後段大學學生,完全沒有學習意願。


上課講手機、打瞌睡都是常態,「學生根本不想上課,看得出來他們的靈魂都空空的,」許老師無奈的說,他的學生有20%都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電玩遊戲,有些人為了打電動,可以蹺課蹺到操行成績不及格,更別說叫他們念書了。


考試時,他把分數提高到130分,只要考30分就及格,而且指定某3個題目一定會考,只要答對這3題就有30分。但是,一班五、六十名學生中,還是有5~10個人考不到30分。到了學期末,他一個班至少會當掉30個人。


而教文學的張老師,早期一班頂多只當5、6名學生,現在一學期至少要當掉十幾個人,「明明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理解性題目,學生還是答不出來。按照我的標準,起碼要當掉1/2。」她無奈道,但是系主任卻來跟她求情,要她不要再當人。



不把學習放在眼裡


在私立大學資訊系任教的金老師,則分享同事的例子。有一名新進老師,這學期末當掉了40幾個學生,但是老師也聲明,期末給3次補考機會,只要學生其中一次及格,就不用被當。結果,在最後一次補考的前一天,學生竟然舉辦郊遊活動,不念書,全體出遊去了,完全無視於老師安排補考的美意。


「老師為了不當掉太多學生,只好要學生交報告,可是,連報告都是錯字連篇!」金老師苦笑。


學生打工 老師要給方便


最可悲的是,老師連排課都要顧慮到學生的打工時間。金老師系上的學生,就曾經向系主任抱怨:為什麼系上星期一到五都有課,沒有留空檔給他們打工?學生甚至向教育部陳情,由教育部向學校和系所提報,要求他們改善,讓系所老師無所適從。


「學生只要能畢業、能打工就好,根本不在乎學到了什麼,」金老師說。


多數老師都認為,比起過去,現在教書輕鬆多了,以前兩學分的課程要備課一星期,現在一星期可以準備完12個學分的課,還怕準備太多學生消化不完。


缺乏學習熱情與人生目標


在課堂上的求知精神都已如此低落,更不用提課堂外的學習。一所教育大學的系主任,要求碩士班學生組成讀書會,邀請大學部學生一起參與。結果,讀書會第一次舉辦時,來了10名大學生;第二次來了4人;第三次來了3人;3次之後,讀書會無疾而終。


「95%以上的學生,嚴重缺乏對於生命成長、知識探索的好奇與熱情,」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學系教授李世偉分析,現在的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幾乎都沒有感覺,只有少數人會主動去參與。比如「蘇花高」興建的議題,在東部地區,只有環保或鄉土團體響應,看不到相關科系的學生,自動自發去參與。


「他們對於未來沒有目標,也沒有興趣,過得非常茫然,」李世偉說。



教授當人 學校施壓喊停


這是廣設大學10年之後,大學生普遍的現狀。大學成了義務教育的延長,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可念,念不好,轉系、轉校易如反掌。而多數的老師,都在教學評鑑與品質把關間,進退兩難。


在國立大學任職的老師,沒有不能當人的壓力;但是在私立院校教書者,就會遭受到校方關切的眼神;若是當人太多,下學期學校就直接不開這一門課;有些學校甚至會明示或暗示老師,一個班級不准當超過5個人。


由於在私立學校,一名學生每學期繳3~5萬元的學費,一旦退學的人數過多,學校就會面臨財源損失。若是學生數嚴重不足,校方必須設法辦理招生,轉學考試進來的學生,素質可能比原來退學的學生更差。



後段學生淪為「奶昔族」


經常當人的「大刀老師」,學生給的評鑑分數都不高,影響到的,還是老師本身。也因此,大學生多半有恃無恐,不怕老師不給過關。許多大學新鮮人剛從高中畢業時,還有不錯的基礎,但在沒有學校壓力、缺乏同儕競爭的狀態下,每下愈況,到了大四,程度反而不及大一新生。


部分老師戲稱這一代的學生為「奶昔族」,意指,學生一開始有點形狀,但是只要稍微熱一點,很快就融化掉了。


M型化︰中等學生向下沉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後段班大學生都如此渾渾噩噩,即使在技職體系升等的新設大學中,也有10~20%的學生積極向學。「會認真讀書的,多半是高中畢業生,技職畢業的學生就沒這麼努力,」許老師說,這一批學生,會設法轉學到排名前段的公立學校,不願意留在後段私校浮沈。


也有部分的學生,歷經幾度退學、轉學後,在社會上歷練一段時間,終於懂得珍惜讀書的機會,回到校園中發憤圖強,拿到不錯的學業成績。


不過,整體而言,以往占最大多數,中等表現但努力求學的學生,就像中產階級的消逝一樣,也在大學校園中逐漸消失。現在的大學生呈現兩極化的「M型現象」,不是好,就是壞,中等程度的學生看不到未來,沒有效法的對象,也跟著快速向下沈淪。



學生成為教改犧牲者


10年教改,造成了當前大學教育的窘境,菁英主義非但沒有從主流思想中退位,反倒使得教育資源更加集中在少數名校中,比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對後段的大學就形成嚴重的資源排擠效應。


吊車尾考上大學的學生,固然取得了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卻未必能享有更好的教育品質,反而失去了往專業技職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結果,與當年教改的原意,相去何止道里計?!


大學錄取率逐年飆高,學生註冊率卻連年降低,教育部雖祭出「評鑑機制」與「退場機制」兩道方案來提升大學品質,但是,又能對當前大學生的茫然與素養,提出什麼樣的解決之道?


【2007/9/4 Career職場情報誌第37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