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王元鴻)男、女射箭團體賽先後挫敗,也許會讓台灣射箭運動看到應該要發展的方向,至少,不能再當保育類動物。


2002年袁叔琪拿了亞運金牌,那年她還沒滿18歲;同年亞運男子團體贏得銀牌,主力之一王正邦,嗓音還未完全「轉大人」,那年他15歲。他們都是國內體壇「英雄出少年」的代表性人物,更在2004年雅典奧運登上高峰。


但老實說,射箭領域最高境界,他們還在摸索揣摩,至少不是他們目前所能想像的,年少得志,並沒有為他們複製成功的經驗,反而失去4年前初生之犢的「憨膽」,集訓期間射箭隊就已見掙扎,每位選手都在尋找宣洩壓力的出口,甚至要帶著愛犬「陪訓」。


射箭是一種很奇特的運動,用不著肢體對抗,技術定型後,完全看心智成熟度定輸贏,對手只剩自己,國內射箭成績雖具有一定水準,但選手總是高處不勝寒,這幾位奧運國手,選拔時常「非我莫屬」,在國內少有強力挑戰淬鍊,相形之下就要列入「保育類」範疇,進入侏羅紀似的奧運舞台,自然淪為魚肉。


北京奧運團體賽戰果,可以發現國內射箭發展已經到達瓶頸,未來不能再閉門造車,也許要考慮聘請外籍教練,帶領這些曾經年少得志的奇才,去領略前所未見的風光。



【2008/8/12 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