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柏格曼最後的電影巨作,
因為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可能是我第一部知道的柏格曼電影

同樣是三小時的長度,
相對於劇情設定詭異的「面面相覷」,
華麗的這部通俗多了

因為是有錢人的故事,
排場之大,登場人物之多,
在拍片當時(1982年上映)創下了很多記錄

片名是一對兄妹,父親驟逝後媽媽改嫁,
他們必須面對蠻橫的繼父,生活從天堂變地獄,
這個部分是柏格曼自己的童年陰影

而那些有錢人的揮霍,
是增添戲劇張力的諸多人間百態的橋段,
有些地方是全場一起爆笑的,
感受不到三小時帶來的冗長感

印象中在日本留學時電視播過,
當時我看不下去就放棄了

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影展?
因為可以全神貫注地融入劇情,
可以體會導演的用心

看完今天三部,讓我更體會到這點

===========

以下取自金馬影展官網: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

國家 | 瑞典、法國、德國
年份 | 1982
規格 | DCP
顏色 | 彩色
片長 | 188 分
級數 | 15+

1984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攝影、美術、服裝
1984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1984 英國金像獎最佳攝影
1984 法國凱薩獎最佳外語片
1983 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1983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導演

度過歡愉的聖誕節,經營劇場的家族竟迎來動盪不安的一年。父親猝逝後,亞歷山大與妹妹芬妮隨母 親改嫁當地主教,繼父霸凌式的管教,讓亞歷山大展開壓抑、困惑但又充滿幻想風景的童年冒險。柏 格曼曾自述本片「是我身為一位電影導演的總和」,他將生涯中所有創作命題與自身成長回憶共冶一 爐,鍛造出他最親切、溫暖、通俗的魔幻之作。

「《芬妮與亞歷山大》有兩個『教父』。第一是霍夫曼《胡桃鉗》的一幅插畫:兩個孩子在聖誕暮色 中打顫,等待樹上的蠟燭點亮,通往大廳的門將敞開,這個場景讓我以聖誕儀式作為本片的開場。第 二個是狄更斯:包括主教的家,幻想財富的猶太人,以及受害的孩子,形成繁華表象生活與黑白封閉 世界的對比。」——柏格曼

===========

以下取自【開眼電影網】:

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編劇:英格瑪柏格曼

演員:
Ewa Fröling – Emelie Ekdahl
Bertil Guve – Alexander Ekdahl
Pernilla Allwin – Fanny Ekdahl
Jan Malmsjö – Bishop Edvard Vergerus
Gunn Wållgren – The grandmother; Helena Ekdahl
Allan Edwall – Oscar Ekdahl
Jarl Kulle – Gustav Adolf Ekdahl
Mona Malm – Alma Ekdahl
Kristian Almgren – Putte Ekdahl
Erland Josephson – Isak Jacobi
Börje Ahlstedt – Carl Ekdahl
Christina Schollin – Lydia Ekdahl
Pernilla August – Maj
Kerstin Tidelius – Henrietta Vergerus
Harriet Andersson – Justina
Marianne Aminoff – Blenda Vergérus
Stina Ekblad – Ismael Retzinsky
Mats Bergman – Aron Retzinsk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t31sho 的頭像
    ht31sho

    因為有你們~~現在的我過得很快樂

    ht31s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